萬佛禪寺原名望海寺,座落在綏中萬家鎮止錨灣,三面環海,是綏中縣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座古寺。據碑文記載,禪寺從遼代開始興建,到了明朝時加以擴建,香火日漸旺盛。清朝又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了一倍,新建了藏經樓等建筑,常住僧人最多達100余眾,佛法在此時鼎盛一時。
禪寺在抗戰時期被嚴重破壞。解放后,直至2005年5月釋果證法師住持本寺,帶領十方善信,在原寺的廢墟之上,開始了寺廟的重建工作。到目前為止先后建成了大雄寶殿、 觀音殿、地藏殿、天王殿、藥師殿、伽藍殿和龍王殿,以及念佛堂、五觀堂、觀音像、僧寮、居士林等附屬建筑。目前該寺的建筑面積已達三千多平方米,使該寺初具規模,成為在遼西和冀東都比較知名的弘法道場。據了解,建設資金大多為社會款。
望海寺有個傳說。望海寺地處葫蘆島半島中部南側,城區鄰海,距海最近的住宅樓,離海不過百步之遙。叫望海寺,卻沒有寺廟。哪怕是古時留下來的只檐片瓦也沒有。一些愛思想的人企望撿幾塊瓦當以作思古之柔情,就不免會大失所望。《地方志》上說,這里卻曾有過“望海寺”,而且來歷挺玄乎的:說是元朝的時候,有哥倆個,海運貨物到附近海面,忽遇急雨暴風,貨船頓時在黑風惡浪中飄搖不定,幾欲沉覆。哥倆個嚇得在船上沖天跪拜,許諾如能保全性命,貨運平安,就削發為僧在附近岸上建寺一座,以報天恩。諾言一出,天開云散,風平浪靜。哥倆個三拜九叩,謝天公不滅之恩,之后,完成這次海運,兄弟二人就來到半島中部的山坡上建寺一座。名曰:望海寺。哥倆個一個叫及心,一個叫際心……方志記下的是二人的法名。 這一帶古時候屬蠻夷之邦,佛教場所大多是中原教徒傳經布道的產物。這個傳說很可能是有人看到本地沒有象樣的“傳說”,出于建設家鄉文化的目的“創作”出來的。即是“創作”,就不難看出因襲痕跡。其實咱們這里的很多已經出了書的所謂“傳說”,都象是從南方少數民族的傳說里抄來的,陰柔纏綿,全無北方人的粗獷與陽剛。甚至于某些服飾的描寫也象是從滇地苗人那里借來的。有人說見過望海寺的遺址,也曾有意地尋找過,但沒有結果。那些可憐的蛛絲馬跡,實難讓自己信服。雖然如此,歷史與傳說的真真假假交匯在一起,這就是望海寺地區文化基調的最原始的構成。有人說:望海寺文化屬移民文化。
